治官系統(tǒng):晉國治官系統(tǒng)與周王室大致一致,分卿、大夫、士、府、史、胥、司徒,而卿又分上卿正卿、亞卿次卿、下卿三個等級,大夫、士與卿分級類似,卿一級統(tǒng)攝六官,輔君掌管軍政事務,政務首臣為執(zhí)政卿上卿正卿,軍務首臣為中軍將上卿正卿,也即元帥。
晉國軍務都是由將佐一職擔任,即等級次序分別是中軍將上卿正卿、中軍佐次卿亞卿、上軍將下卿、上軍佐下卿、下軍將下卿、下軍佐下卿,此為六卿。晉文公時期為避免出現軍政獨攬的權臣出現,脅逼君位,一般上軍將和執(zhí)政卿會由六卿當中的兩人分別擔任。
稱謂:先秦時期男子分姓和氏,如春秋時期的貴族常見姓為姬、媯、嬴等,一般都都帶有“女”字,所以姓最初可能是用以區(qū)分血統(tǒng)之別,即母系社會時期用以區(qū)分不同女性其后代的一個特定稱謂,強調血統(tǒng)。氏的由來多以封地有關,某人曾為君王建功立業(yè),故受封于某邑,以封邑為氏,彰顯祖上之功,故女性無氏。如趙衰封邑在“原”,趙盾讓嫡之后趙同繼承父親趙衰的封邑,故稱“原同”。
若稱呼一個人,其祖上有封地,一般喚做“邑名”加人名,以示對其尊重,而不是姓加名。
孟、伯、仲、叔、季,這幾個字常常出現在春秋時期的眾多人名當中,這些都是兄弟之間的排序,孟和伯都是老大的意思,也即長子;仲和叔則是排行第二;季為最小,末子。
謚號:謚號是貴族死后后人封賜的,以概括其生前的為人處世。如我這部小說的開頭部分,正處于晉襄公末期,里邊的人物對話不能說“襄公”,只能叫國君、君上,因為他還沒死。國君一般妻妾眾多,比如晉文公記載于史的大概有文嬴、襄公生母逼姞、季隗、杜祁、齊姜、辰嬴這幾位。正妻會出現文公的謚號加其姓,即文嬴,我們從這個稱謂不難看出她是文公的正妻,她的姓是嬴姓,秦國人,確實如此,因為她就是秦穆公之女。再看趙氏孤兒趙武的生母莊姬,那便是趙朔的謚號加晉國國姓。除了正妻之外的其他如妾、媵人在死后是不能用丈夫的謚號作為稱謂的。
再有趙穿是晉襄公的女婿,他又是邯鄲趙氏的嫡長子,繼承父親趙共孟的邯鄲城,理應叫其邯鄲君,但世人因其性格跋扈驕橫,就送給他一個“公婿穿”以譏諷他與國君有翁婿關系便驕橫跋扈。你當然不能當面這么叫他。
國人:春秋時期的國人簡單點理解就是城郭內部的人,墻以外的則被稱為野人、野民。
公子與公孫:這個簡單,諸侯的兒子和孫子,曾孫輩一般無法享受公這個稱號了。當然,可能有些時候出于尊重,也會出現公子或者公孫加人名的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