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娘姐姐上線了……
人之初,性本善。紅娘姐姐覺得,善良要給值得的人。
雖說,善良的人,終將被世界溫柔對待。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賈誼《新書》
《增廣賢文》有言:“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只要一心向善、多做善事,做好當下的事情就行了,不必過于擔心和牽掛未來的發(fā)展。
人生短暫而寶貴,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刻,用善意和愛心去對待他人,積累善行,為社會做出貢獻。當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行善之中時,我們會感受到內心的平靜和滿足感。這種滿足感并非來自于外界的回報或認可,而是源于我們對自己行為的肯定。
心地善良的人,總是以真誠的心去關愛他人,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他們的行為不僅能夠給別人帶來溫暖和希望,也能讓自己收獲更多的快樂和幸福。這些善良之人往往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喜愛和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要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將善舉融入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論是小小的微笑還是大大的幫助,都是我們給予世界的一份美好禮物。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價值、有意義的人。
所以,讓我們心懷善意,積極行動起來吧!不要過分關注未來的結果,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會得到應有的回報。只要我們堅持行善,福報就一定會降臨在我們身上。
有人說,人這輩子最大的財富,是骨子里的修養(yǎng),植根于內心的善良。
那什么是善呢?是蘇軾的“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嗎?還是說,它是金庸筆下的“為人切莫用欺心,舉頭三尺有神明”呢?
或許,善就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慈悲和憐憫吧!當我們看到弱小的生命時,會忍不住心生同情;當我們面對他人的苦難時,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
這種善良不是刻意為之,而是一種本能反應。就像蘇軾對老鼠和飛蛾的關懷,雖然微不足道,但卻體現了他內心深處的善良。而金庸所說的“舉頭三尺有神明”,則更多地強調了善惡有報的觀念。
無論我們做什么事情,都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因為神明在看著我們。這種對道德的堅守,也是善的一種表現形式。所以,無論是蘇軾的詩句還是金庸的名言,它們都在告訴我們:善是一種美好的品質,值得我們去追求和傳承。讓我們從身邊小事做起,多一份關心,少一份冷漠;多一份寬容,少一份計較。相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可是,那個被稱為大善人的安子,被朋友同鄉(xiāng)表揚善良的人,卻做出來的不善良的事。
如果一個連部下都不懂得憐憫的人,能說他善良嗎?也許,他那一天是著急回家,面對同事求助搭車,他竟然表示不耐煩。幸虧司機有同情心,不顧他的煩躁,欣然想送他回家,然后又送同事。才算讓他滿意。
這件事,讓他的同事,感覺不到一絲他的善良。
善,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心靈的狀態(tài),一種自我肯定。
薛侃曾經向王陽明抱怨:為什么天地之間,惡難鏟除,善更難培養(yǎng)呢?
王陽明勸導:善惡是相對的。在除草的時候,草相對花來說就是惡的,因為它阻礙了花的盛開。但是它卻在某些程度上又給予了花養(yǎng)分,因此它又是善的。
也許,安子覺得,他的同事職位比他低,不值得司機送著回家。
以一顆柔軟心看世界,世界便是斑斕的,世界的顏色取決于你本心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