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至多二十到五十左右,從來沒上過一百,以前則是每天有幾百之多,可見社會上對于這類行乞人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
狼來的故事又再次上演了,對于沈文信如此大方的舉動,看多了社會上的丑態(tài),四十知天命的殘疾人士不免多看了他幾眼。
起初倒是正常,可是之后的一些小動作耐人尋味,比如類似于情景戲中的打開什么箱子之類的事物。
能在這么一片人流量密集的地方行乞,在“丐幫”人士中也算得上一號人物了,老張頭行乞的資歷較高,龍城這片分配行乞區(qū)域的又是以前的熟人,所以能獲得這么一片好的地方,但是依然收入平平,對于出手一百大洋的年輕人,老張頭格外注意也在情理之中。
中虛構(gòu)的丐幫,在現(xiàn)實中也有雛形,大概意思差不多,按照行乞資歷來判斷行乞區(qū)域,還有一些外圍的丐幫人士或者一些損失丐幫威信的業(yè)余乞丐,導致了這個職業(yè)越來越難混了。
放下尊嚴,博取同情心的職業(yè),本就讓人心理上無法接受,又不受到社會的待見,的確讓老張頭愈發(fā)覺得過不了幾年城市里面也許看不到乞丐了,不是貧富差距和國民保障提高了,相反是這些人已經(jīng)無法在城市里面立足。
“年輕人,多謝你的善良。”老張頭的聲音低沉,極其感激,能寫出一手的好字,也說明老張頭是讀過書的,而且在那個時代,能讀書已經(jīng)非常不易了,這與傳統(tǒng)的價值觀背道而馳,使得老張頭說話的時候,不敢直視沈文信。
如果是沒讀過書的,從小灌輸了行乞是一個正當?shù)穆殬I(yè),以自己的勞動獲取報酬,那么就不會有這么大的負罪感,如今的很多行乞人士都是一些組織從小培養(yǎng)的,所以有著根深蒂固的行乞光榮的思想意識。
老張頭則不同,他明白放下尊嚴,不勞而獲,是最下等的工作,可是無親無故,下肢殘疾的老張頭,也只有這個工作可干了,為了生存,不得已而為之,倒也對得起善心。
沈文信的同情心至少沒有白費,思索如何妥當拿下缽的他,聽到了老張頭的話語,回過神來,也沒有站起身,而是繼續(xù)蹲著,與老張頭處在一個平行線,這是一種尊重的示意。
一個不經(jīng)意間的細節(jié),讓老張頭心生好感,不論什么地位的人,內(nèi)心渴望被尊重是共通的,如果不是萬不得已,相信不會有誰心甘情愿以乞討為生的。
“老先生,您不用感謝,我這只是略盡綿力罷了,看你書寫的粉筆字端端正正的,以字看人,相信您年輕的時候讀過不少書啊。”沈文信并沒有直切主題,而是聊開了,站在旁邊的易小軍踱著步子,顯得極為不耐煩的樣子,沒想到沈文信施舍了一百大洋,居然還有閑心和乞丐扯皮,腦子是不是進水了?
“這小子不會心臟病又復發(fā)了吧?腦部也被感染了?”易小軍不免腹誹了一句,如果是以前他肯定硬拉著沈文信就走了,哪里會如此有閑情逸致在這里浪費時間。
年少的沖動和棱角被生活磨平了許多,易小軍也學會了換位思考,猜測沈文信此舉有什么意圖,一時半會到想不出合理的解釋,只能認為是閑得蛋疼了。
“哎,是啊,年輕的時候在鄉(xiāng)里教書,一次交通事故改變了我的生活,一言難盡啊!”老張頭似乎有千言萬語的苦要訴,可是對于沈文信還是抱著戒心,所以沒有詳細說明,勾起了那段辛酸的畫面,沈文信知道這個臉龐頎長,頭發(fā)亂糟糟的老先生,肯定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促使他走向這條路,有著許多的不可逆的因素。
也許是對生活徹底絕望了,老張頭才會選擇行乞,周游全國,看透世間的紛亂吧。
閣已啟用最新子站: ,請大家牢記新域名(ge001)并相互轉(zhuǎn)告,感謝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