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認為美國經濟至少還能繁榮十年以上。
這表明林子軒不是一位經濟學的天才。他在哥大上學期間的成績也證明了這一點,他的經濟學各科的分數都是剛好在及格線以上,并沒有太過突出的地方。
人無完人嘛,林子軒在文學方面極具天賦,在經濟學方面有所欠缺可以理解。
這篇論文被美國媒體作為花邊新聞報道,并沒有引起太大的重視,媒體更關注林子軒和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
新聞媒體對林子軒的大篇幅報道引起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注意。
林子軒怎么說也是哥大的畢業(yè)生,有了如今的成就,同樣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榮譽。
于是,哥大下屬的通識教育學院邀請林子軒回到母校做一次演講。
并準備授予林子軒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這是一項榮譽性質的證明。不代表林子軒接受過文學專業(yè)的教育,只是對于在某一方面有杰出貢獻的人的一種贊譽。
不管怎么說,以后林子軒也可以被稱為林博士了,在中國還是很能唬人的。
學歷一直是林子軒的短板。在中國文壇博士滿地走的情況下,有這個榮譽學位就足夠了。
他在哥大進行了一場名為《東方和西方》的演講。
這些年,林子軒對中國文化進行了深入的了解,雖然還不算精深,卻也有所成就。
同時,他也了解西方文化。至少比這個時代的大多數中國人都了解。
他深入淺出的講解了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點和異同之處。
“這個星球很大,但也很小。在整個宇宙中,我們孤獨的存在著,卻仍然互相傷害。”
“我愿意化作一座溝通中西方文化的橋梁,讓東方和西方彼此了解,只有了解才能化解誤會和隔閡,才能消除偏見和歧視,才能和平相處,共創(chuàng)未來。”他最后說道。
兩天后,他在住處接受了《時代周刊》的采訪。
此時的《時代周刊》已經成為美國頗具影響力的新聞雜志。
1927年,雜志社推出了一項年度人物評選的活動,這項活動成為了《時代周刊》的品牌,把《時代周刊》推向了美國新聞類雜志第一的寶座。
這一次,林子軒穿著西裝,帶著眼鏡,有一種儒雅的氣質。
和三年前的照片相比,更為成熟和穩(wěn)重,散發(fā)著獨特的魅力。
《時代周刊》的記者詢問了這三年來林子軒生活的變化,他生活的變化和中國的變化息息相關,他們聊到了中國的方方面面。
最為精彩的是在英國發(fā)生的故事。
美國媒體對《1984》持支持的態(tài)度,不怎么在乎蘇聯的壓力,對在國際筆會上發(fā)生的轟動世界文壇的中西方對決有很大的興趣。
雖然英國媒體已經做了詳細的報道,但聽到當事人親自講述那是另一回事。
林子軒作為世界文壇的焦點人物,有很多新聞可以寫。
不過,林子軒更想借助這次機會談論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交流問題,談論中國和美國的關系問題,以及華人在美國的生存和就業(yè)的問題。
這一刻,他代表中國向這個世界發(fā)出聲音。(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