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幾樣東西歸置到一塊兒,才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城門。
有人問了:哎,那故宮的城門怎么沒看見什么箭樓啊、閘樓啊、甕城呢?
人家皇城和紫禁城的城門主要是為了體現(xiàn)皇家威嚴,所以只建城門樓。而內(nèi)外城這兩重城墻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外敵攻擊,這十六個城門的設(shè)施可不是要一應俱全嘛。
在各門中,內(nèi)城九門比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用老京城的話兒來說,叫做“九門走九車”。
朝陽門——走糧車。所以,朝陽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一個谷穗兒。糧食進了朝陽門,就存放在附近的糧倉之中。現(xiàn)在朝陽門內(nèi)的地名還有“祿米倉”、“海運倉”、“新太倉”等,那都是當年存放官糧的倉庫。
崇文門——走酒車。崇文門又名“哈德門”。城外是酒道,當年的美酒佳釀大多是從河北涿州等地運來,進bj自然要走南路。以前的崇文門外,東北方向有一只鐵龜,造型很是古樸,據(jù)說這一段兒護城河的橋下有一個海眼,于是人們就用一只烏龜來鎮(zhèn)住海眼,保護京城的平安。
宣武門——走囚車。因為刑場設(shè)在宣武門外的菜市口。犯人經(jīng)刑部審核確定,從宣武門出去,在菜市口問斬。宣武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三個大字兒:“后悔遲”,可不是后悔遲嘛,都要問斬了,再后悔哪兒還來得及啊!
阜成門——走煤車。因為bj西面的門頭溝一帶是產(chǎn)煤之地,京城所用的煤全是打那邊兒運過來的。要不怎么老阜成門的門洞頂上刻了一枝梅花,特別是那梅枝,老干婆娑,頗有畫意。“梅”與“煤”同音,就是表示這個地方走煤車的意思。
西直門——走水車。西直門的城門洞上面刻著水的波紋。過去的京城里沒有自來水,皇帝嫌城里水苦,不喝城里的水,專門喝城外西北玉泉山的水。你聽聽,玉泉山,這水聽著就讓人覺出一股子甜味兒來。乾隆皇帝曾夸京城玉泉山的泉是天下第一泉。這不是傳說,現(xiàn)在科學進步了,人們專門把這的水送去鑒定,的確是雜質(zhì)少,味道純正。
至于京城外城是明朝嘉靖三十二年修的,相對內(nèi)城而稱之為“外城”,因為外城位于京城的前三門兒以南,所以,又叫“南城”。南城東西比內(nèi)城要長,而南北卻只相當于內(nèi)城的一半,形狀上就像一個“凸”字;過去又因為它長得像頂帽子,所以又叫“帽子城”。
本來這外城,是準備修在內(nèi)城之外,真正地環(huán)繞一圈兒的,可是在四十里內(nèi)城外修一圈城墻,這得多少銀子啊?花消太多,所以當時先修南邊。南城的北墻包接內(nèi)城的東南、西南角樓,周長二十八里,一共開了七個門,南面正中是永定門,東為左安門,西為右安門;東側(cè)一門叫廣渠門;西面一門,起初叫廣寧門,后來為了避道光皇帝的名諱,改名為廣安門。外城北邊兒的東、西便門一看就跟別的門不一樣:京城所有城門,惟獨兩個便門臉朝北,別的都是臉兒沖南。
到了清代,“前三門”(祟文門、正陽門、宣武門),尤其是正陽門外一帶特別繁榮。當官的上下朝多進出正陽門。正陽門外大街一帶,店鋪林立,喧囂交易,商眾云集,摩肩接踵,是清代京城最繁華的鬧市區(qū)。六必居、同仁堂、都一處、合香樓等著名店鋪林立,牌匾相望。珠寶店、綢布店、糧食店、雜貨店林林總總,盛極一時。
崇文門設(shè)有稅關(guān),門內(nèi)往西有會同四譯館,買賣人多出入崇文門。東便門外通惠河至張家灣,由大運河運來的南方貨物在這里集散。
宣武門外有許多會館,當時的文化人常出入宣武門。在前三門商業(yè)區(qū)中,還出現(xiàn)了以經(jīng)營經(jīng)史子集、文房四寶、碑帖字畫和印璽古玩為特色的琉璃廠文化街。每年新春,廠甸有集市,書店和其他商販都在此設(shè)攤,成為bj過年時的一大盛事。跟經(jīng)濟發(fā)展相對應的,南邊的永定門是整個南城規(guī)模最大、最重要的城門。寫著永定門字樣的大匾現(xiàn)在存放在首都博物館,有機會的話您不妨去瞧一瞧。
要在以前,你在廣安門附近住,經(jīng)常能看見一景兒,“拉駱駝跑城兒”。這是當時的一種日常社會現(xiàn)象。當時交通工具不發(fā)達,路面情況也不好,城里需要的建材、燃料還有山貨,都要靠駱駝從山區(qū)往城里運。“拉駱駝”的“駝戶”大多是京西、京南的專業(yè)戶,他們利用駱駝易飼養(yǎng)、能負重、耐跋涉、性格溫馴的特長,拉活兒搞運輸,好養(yǎng)家糊口。要說起這駱駝的歷史,那可就長了去了。打從元大都建設(shè)開始,駱駝隊就有參與,要是算到50年代駱駝從京城的運輸行業(yè)退役,換成了汽車,馬車啥的,在足足700多年里,駱駝為京城的建設(shè)和發(fā)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左安門俗名叫“江擦門”。出左安門,往南偏東一點,不到三四里地,有一個地方叫“分鐘寺”。早年,廟里有一口奇怪的鐘,打起鐘來,聲音不像鐘聲,倒像有人在耳朵旁邊說話一樣。聽鐘的人,也是一個人聽出一個樣兒,如果是懶人聽了,就是“下炕!下炕!”,要是勤快人聽了,就是“不忙!不忙!”,小牧童聽到的是“放羊!放羊!”,如果在春天聽呢,就是“倒倉!倒倉!”,等到了麥秋時候,就是“揚場!揚場!”因為每個人聽到的鐘聲都不一樣,大伙兒就管這里的鐘叫“分鐘”,廟自然也就成了分鐘寺。
對了,說了半天,打開始就提的“九門八點一口鐘”還沒跟聊呢。
傳說老龍王想把京城的甜水全部偷走,就讓龍婆和龍女拿大簍子把甜水裝著出了西直門。甜水全沒了,老百姓怎么過啊?大將高亮拎上長槍就追出了西直門,到河邊趕上了龍婆和龍女,高亮提槍便刺,水簍扎漏了,水自然就流下來了,可高亮也被水給淹死了。人們?yōu)榱思o念他,在西直門外修了座橋,叫高亮橋,后來就給叫成“高粱橋”了。龍婆和龍女沒有用,老龍王就要親自出馬了,為了報復,他想把京城整個淹掉,但是他的法術(shù)沒有劉伯溫大,被劉伯溫抓住,用大鐵鏈子給鎖在東直門里北新橋的那口直通海眼兒的深井里。龍王被抓,龍子也不服了,于是就順著崇文門橋下的海眼想拱出來—還是要淹北京城。劉伯溫也不含糊,把他也給抓住,就鎮(zhèn)在崇文門了。劉大軍師留的有話:龍子要想翻身,得等崇文門上打點兒。可是,老百姓早就把崇文門上換成鐘了,就是不打點兒,看你龍子怎么有機會翻身!于是,北京城人都說“九門八點一口鐘”。
其實呢,以前的九門提督衙門就設(shè)在崇文門里頭。當時的九門提督權(quán)力可不小,相當于衛(wèi)戍區(qū)司令呀!內(nèi)城里邊兒其它的八座城門都掛的是云牌—“點”,惟獨哈德門掛的是鐘。九門八點一口鐘嘛!九門提督衙門跟那兒哪!他那里一敲鐘,其他的八個城門也就一個跟著一個敲點:“關(guān)城嘍!”實際上,這鐘起到的是給其他八個門發(fā)出關(guān)城門信號的作用。
總之,論起來,這京城的傳說是很多的,說好幾天也說不完,大家沒事的時候可以參考一下一些書籍,像有劉心武的《鐘鼓樓》,劉一達的《人蟲兒》,翁立的《京城的胡同》,要是抽空瞧上這么幾眼,肯定會有更多的感觸,了解到更多關(guān)于老京城的傳說。
王洛也是樂得自在,反正又沒事干,就拿著相機東跑西顛,順便跑去問一問一些年紀大的人,隨身帶著一盒煙,把煙一遞,京城的人就開始滔滔不絕的跟他講這些東西,他把這些東西記錄下來,用相機拍照留念,有意思的很。
順便提一句啊,各位讀者爸爸如果去京城旅游的時候,最有意思的不是那些看起來繁華的商業(yè)區(qū),也不是那些宏偉的建筑,最有意思的是跑去那些老胡同里,雇傭一輛三輪車,讓蹬三輪的人帶著你去體驗一下京城老胡同里的文化才是最有意思的,作者有幸就去嘗試過,這些蹬三輪的師傅們絕對讓你花的錢物有所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