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晴好,不僅沒有風,太陽照的人還能感到一絲暖意。
朱棣和朱瞻基坐在船頂,一邊曬著太陽,一邊聊起了此次要討伐的瓦剌部落。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元朝的殘余勢力退居嶺北行省,史稱北元。
北元在大明幾十年的打擊中,最后一任皇帝坤帖木兒汗原本被大臣鬼力赤流放到如今的濟州島。但是后來又直接殺掉。
至此,在朱瞻基穿越過來的那一年,北元已經變成了歷史。
北元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個部落,除了兀良哈勢力稍弱,瓦剌和韃靼一直在跟大明作對,但是同時也在互相競爭領導權。
韃靼部居住在今貝加爾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大部分地區(qū);瓦剌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西部和準噶爾盆地一帶;兀良哈部在唐努烏梁海一帶。
三個部落經常互相殘殺,也時常滋擾明朝邊境。
兩大氏族雖然將大明作為自己最重要的敵人,但是相互之間的斗爭也無比激烈。
但是由于他們都已經退出了漠南,所以對大明的破壞力有限。
朱棣在靖難時期就與號稱韃靼可汗的鬼力赤有交往。登基之后派遣使節(jié)去招撫韃靼、瓦剌各部,并在韃靼游牧地區(qū)建立了一些羈縻衛(wèi)所,試圖用朝貢貿易的手段綏服蒙古。
大明靖難之后國力沒有恢復,只能用分化拉攏的方式在兩大部落之間摻沙子。
永樂六年,元順帝的曾孫本雅失里在韃靼稱汗,對明采取強硬態(tài)度。永樂七年更斬殺明使,又擊敗當年丘福的北征軍。
朱棣才不得不于永樂八年親自北伐。
出師之際,韃靼已經內訌分裂,朱棣先后在斡難河畔和貝爾湖東追擊、擊潰了韃靼可汗本雅失里和太師阿魯臺兩部。
戰(zhàn)后,本雅失里投奔瓦剌后被殺,阿魯臺遣使朝貢。
勢大的韃靼被擊敗,但是造成了另一部瓦剌的崛起。此時的瓦剌大汗馬哈木以對抗大明為口號,號召各部落歸順。
也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下,朱棣絕對第二次親征。
朱瞻基對歷史不熟悉,他只記得朱棣五次親征,是楊廣之后,當上了皇帝,還唯一親自領軍出戰(zhàn)的皇帝。
就連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后,就再也沒有御駕親征過了。
此后的幾任明朝皇帝雖然也御駕親征,不過都是一些打醬油的。
至于后世被鼓吹的上天的康麻子,更是一個笑話。說的是御駕親征,在新疆打仗,他人在哪里在河北跟內蒙的交界處等消息,還好意思說御駕親征。
就連不靠譜的正德皇帝,說御駕親征就御駕親征,好歹也跟著大軍去了前線,還親自殺死了一個敵人。
因為對歷史不熟悉,所以這個時候的朱瞻基并沒有一個穿越者的優(yōu)勢。他只知道,朱棣的五次親征,最后還死在了親征回來的路上。
那也就說明,他的這第二次北伐,取得的效果并不明顯。
即使是打贏了,也只是一場戰(zhàn)役打贏了,戰(zhàn)略目的卻沒有達到。
所以,朱瞻基也在一直研究瓦剌部落的情報,希望能夠在戰(zhàn)略方面,幫上朱棣的忙。
瓦剌部落的大本營在后世的杭愛山一帶,占據了一直到貝加爾湖到中亞的大部分土地。
但是他們的人口并不多,只有兩百萬人。
說起來只有大明的軍隊人數多,但是他們是游牧民族,打不贏就跑。在如今這個落后的時候,想要追上他們并不容易。
四年前,朱棣打敗了韃靼,讓阿魯臺俯首稱臣。
此次北伐,阿魯臺也積極響應,愿以韃靼部族協(xié)助大明攻擊瓦剌。
但是朱棣并不信任阿魯臺,很怕阿魯臺反戈一擊,與瓦剌部落前后夾擊明軍。
如今的朱棣,就是處于這樣一個左右猶豫的境地。
朱瞻基卻極力說服朱棣接受阿魯臺的請戰(zhàn),不管他們出不出力,最少他們的出動,可以給大明軍隊的東翼減輕不小的壓力。
在這個時代,五十萬大軍要跋涉幾千里,從北平一直走到烏蘭巴托去作戰(zhàn)。后勤補給,人員疲累,都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但是人數要是少了,根本就是給瓦剌部落塞牙縫去的,在馬上作戰(zhàn),明軍還是不如他們那個在馬背上生長的民族。
“韃靼部落雖然現在臣服我大明,卻也是養(yǎng)不熟的白眼狼,讓他們獲知我大明的進軍路線,戰(zhàn)略意圖,若是反戈一擊,只會讓我們陷入危險的境地。”
朱瞻基卻道:“皇爺爺,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我大明發(fā)動這場戰(zhàn)爭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意義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