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棣看來,自己的孫子是神童,自然也要安排一個神童當老師。
雖然是蒙師,但是朱瞻基是皇孫,所以內(nèi)閣首輔解縉,這個曾經(jīng)的著名神童成為了朱瞻基的老師。
當然,這個時候的內(nèi)閣首輔可不是什么高官,沒有半分實權(quán),只是皇帝的參謀,內(nèi)閣首輔也才三品。
到了后來,內(nèi)閣才逐漸操持了朝政,并且兼任六部官員,才變成了一品。
朱瞻基對解縉的大名還是有些了解的,因為他是永樂大典的總編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不過這個人雖然博學多才,卻是個情商極其低下的二愣子,口無遮攔,得罪了太多人。
朱瞻基對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死因,竟然是被灌醉后埋進雪堆凍死的。
有一個這樣的老師,朱瞻基也不知道是禍是福。
他當老師的好處是他擅長書法,博學多才。壞處當然是他拉仇恨的能力太強,以后說不得要幫他這個二愣子擦屁股。
想到以后為了他要跟朱高煦,紀綱這樣的狠人打擂臺,朱瞻基就覺得頭疼。
永樂元年,朱棣忙著清除建文帝余孽。
凡建文年間貶斥的官員,一律恢復(fù)職務(wù)。建文年間的各項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間制定的各項法律規(guī)定,凡與太祖相悖的,一律廢除。
為了讓自己的皇位顯得合法,他不得不善待讀書人,并且提拔了一大批原建文帝時期沒有政治偏向的文人,幫他吹噓揚名。
崖山之后,蒙元入主中原百年,有氣節(jié)的文人世家?guī)缀醣磺宄豢铡?
從朱元璋時期開始,文人就只是皇帝的應(yīng)聲蟲而已。
朱棣奪取了侄兒的江山,也唯有一個清流方孝孺剛正不阿。
何謂清流,也就是嘴炮而已,辦不了半點實事,于國于民沒有半點貢獻。
天下太平之時,清流可以作為平衡朝堂的工具,亂世之時,清流就是拖后腿的廢物。
朱棣就是看出了方孝孺一心博名,卻沒有半點能耐,干脆地一殺了之。
對文人,他雖然利用,卻從來沒把他們當回事。而且文人他也只用具有實干之才之人,嘴炮在他這里是沒有市場的。
他雖然不重視文人,對于實干之人卻非常重視。在他上任之初,提拔的所有文人無不是當世之大才。
永樂元年,他就提拔了解縉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組建文淵閣內(nèi)閣。再加上后來的楊溥、蹇義、夏原吉,于謙等等,全部都是明朝中興時期最具政治手腕的文人。
雖然后世他的名聲不算好,但是縱觀五千年歷史,在當皇帝這個職業(yè)上,能夠與朱棣相比的皇帝,最多也不過三五人。
至于被后世吹上天的仁宣之治,康乾盛世,跟他相比就是渣。
朝堂風云變化,這些跟現(xiàn)在才六歲的朱瞻基都沒有關(guān)系。為了讓朱瞻基蒙學,朱棣親自下令,在金陵給他的兩個叔叔修建王府,騰出了文淵閣。
朱高煦本來就不喜歡皇宮,他性喜漁色,在皇宮規(guī)矩大,不僅約束多,也失去了騰挪的空間。
要知道,皇宮可算是朱高熾的主場,他的目標是跟自己的哥哥爭奪皇位,在皇宮里,他沒有半點優(yōu)勢。
只有離開皇宮,以退為進,在皇宮外發(fā)展自己的勢力,才能有機會跟自己的哥哥來掰手腕。
朱高燧可就不情愿了,把文淵閣騰出來組建內(nèi)閣也就算了。但是朱棣竟然是為了讓朱瞻基學習方便,就讓他搬出皇宮,這就未免太對不起他這個兒子了。
一個黃毛小兒,半點功勞未建,現(xiàn)在卻一下子越過了他們這兩個在戰(zhàn)場上屢建大功的兒子,如何讓人心服。
不過他為人本就陰鷙,表面上裝作若無其事,暗地里卻加快了與兩個哥哥相爭的步伐。
文淵閣也就是明朝內(nèi)閣的雛形,如今解縉身為首輔,卻也只是個三品官員。
他們相當于是皇帝的秘書,朝堂大事每日一匯總,他們這些秘書要針對每一奏折給出處理意見,然后把奏折和初步處理意見匯總到朱棣那里去。
除了這些公務(wù),解縉每天早上還要負責給六歲的朱瞻基講一個時辰的課,然后布置課堂任務(wù)才去上班。
到中午時分,他會檢查一番朱瞻基的功課,并且告知朱瞻基哪里對了,哪里錯了,等朱瞻基徹底明白,這一天的功課才算結(jié)束。
經(jīng)歷過后世的填鴨式教育,現(xiàn)在的這種教育方式對朱瞻基來說,根本沒有半點壓力。
后世的小學教育就是德智體美勞輪番交替,語文的廣博,數(shù)學的精深,徹底開發(fā)學生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能力。
而這種一個老師,一個學生的精英教育,學的還只有語文一科,所以這些對朱瞻基來說,學的非常輕松。
唯一不算輕松的,就是每日一百個大字了。
朱瞻基算是領(lǐng)略到了這個時代的人對于書法的重視了。在后世的人看來,寫字只是工具,只是途徑,但是這個時代的人,能把書法看的比文采還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