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的心中涌動著難以言喻的羨慕與嫉妒,那雙眸子仿佛被這股情緒染得通紅,理智在利益的誘惑下悄然褪色,使得他竟不由自主地將深藏心底的話語傾瀉而出。
細細想來,他的心態(tài)失衡也情有可原。在這個時代,能夠掙脫束縛,從那個世代為農、似乎一眼便能望到盡頭的鄉(xiāng)村,踏入繁華喧囂的城市,成為一名城市生活的參與者,擺脫農民的身份枷鎖,這無疑是無數(shù)人心中的夢寐以求。
它不僅僅是一個生活環(huán)境的變遷,更是身份、機遇乃至命運的巨大飛躍,讓人如何能不心生向往,乃至在這一刻,秦淮河理智地堤壩被洶涌的情感所沖垮。
因此,當秦淮河的行為顯得有失常態(tài)時,其他人非但沒有對他橫加指責,反而報以理解與同情。
畢竟,這工作機會是接替他親妹妹的,秦淮河才是那個最有資格的人。
這樣的工作機會確實很寶貴,是國營大廠的正式職工,對于農村人而言,它猶鯉魚躍龍門,遙不可及卻又令人心馳神往。
除了那些通過不懈努力,跨越重重障礙,最終得以通過考學而走出農村的幸運兒,你又能在鄉(xiāng)下里找到幾個能擁有如此機遇的人呢?
這樣的機會,無疑讓每一個人都心生羨慕,眼紅不已,因為它不僅代表著穩(wěn)定的收入與體面的身份,更是改變命運、實現(xiàn)夢想的難得契機。
這年月,農民想要成為城里人面臨著多重障礙。
首先,嚴格的戶籍制度限制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農民很難進入城市的正規(guī)勞動力市場。
即使進入城市,他們也往往只能從事非熟練性的勞動,被雇傭于非國有經濟部門或城市的一些非正規(guī)部門。
這種就業(yè)歧視使得農民在城市的勞動條件和勞動收入上都存在差異,即使做的是完全相同的工作,農民所獲得的工資也往往低于城鎮(zhèn)居民。
此外,城鄉(xiāng)之間的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也存在顯著的差異。
農民在城市的子女往往難以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子女相同的教育資源,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民家庭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機會。
這種身份約束和社會保障方面的差異,使得農民即使有機會進入城市,也難以真正融入城市社會,成為城市的一成為城市的一部分。
因此,這個年代的農民要想成為城里人,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和障礙,機遇相對較少。
這年代,說工農都是公平的,那是扯淡。
出身帶著“農”字頭,就別想過上城里人那樣的日子。想進工廠?門都沒有。
當干部?笑話,那是農村人能想的嗎?
唯一說得上出路的,就是去當兵,可那門檻兒也不是誰都能邁得過。這不公平,明擺著呢,誰說不是,誰就是在瞎說!
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農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就是一個“窮”字。
這時候家家戶戶住的都是土坯房,夜里只能靠煤油燈照明。家里的家具,炕桌、木椅都是自己動手制作的,粗糙無比。
每到飯點,全家人圍坐在炕上,吃著玉米面糊糊,偶爾才能吃上一點咸菜。有的人家就連一個像樣的衣柜都沒有,衣服就掛在墻上。
這時的人們的飲食,基本上是以粗糧為主,肉類和油脂攝入嚴重不足。平日里能吃上一頓帶肉的飯,那簡直就是過節(jié)了。
社會保障更是一個遙遠的概念。醫(yī)療條件落后,很多農民一生中都難以享受到合適的醫(yī)療服務。
秦滿囤不遠的鄰居家有個老人生病了,全村湊不齊看病的錢,最后只能在家等死。
教育方面,雖然這時候是學費基本不用錢,但實際上農村的教育資源極其匱乏,許多孩子因為家庭貧困而無法完成義務教育。
說到教育資源,那更是稀缺。秦家莊就一所學校,幾個年級共用一個教室,老師也就兩三個。
教科書和文具都是非常寶貴的,很多時候,孩子們用的都是上一屆學生留下來的舊書,寫字用的紙張也是省著用。
秦京茹有一次不小心把書弄丟了,找遍了整個村子都沒找回來,那一段時間她是跟同學共用一本書,上課時輪流翻看。
而工分,那可是農民唯一的收入來源,每天天剛亮,隊長就開始喊人干活,不管三七二十一,遲到早退都得扣工分。
青壯年勞力一天記10分,年底根據(jù)工分分糧食,工分多的能多分點,少的只能眼巴巴看著別人家的米缸。
前幾年,因為連續(xù)下了十幾天雨,地里的活兒都耽擱了,為了搶收搶種,秦家莊的老百姓,在那個時候天不亮就出門,晚上星星都掛半天了才回來。
那段時間,幾乎家家里連個完整的飯都難以團聚,大人們?yōu)榱硕鄴挈c工分,可以說是拼了老命。
這年月的老農民,為了家里能多分點糧食,哪里都不敢去,農忙時節(jié)更是連鄰居都不敢串門。
這個年代,你不僅要面對生活的艱難,還得時時刻刻警惕自己的言行,生怕一不小心就給自己招來大麻煩。
對于農民來說,生活的重心就是田間地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就是當時農民生活的寫照。
由于農村物資匱乏,這時候,幾乎每家每戶都缺這缺那,不說別的,就拿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來說,比如布料、肥皂,甚至是鹽,都是配給的,每家每月只能分到那么一點點。
秦滿銀家里布票不夠,一家子人,去年一整個冬天都是穿著破舊的衣服,補丁上加補丁,外面怎么看都覺得寒酸。
至于食品,更是一言難盡。這時候市面上能買到的東西少之又少,肉類更是奢侈品。
一家人能在過年的時候吃上一頓帶肉的飯菜,就已經很滿足了。
在糧食供應方面,非農業(yè)戶口的居民可以通過糧票在定量供應站領取各類糧食,包括稀有的白面和大米。
據(jù)這時候的標準,城市戶口每人每月可以領取約15斤糧食,而且價格相對低廉。
相比之下,農村盡管自己種糧,但因為需要上交國家和集體留成,真正到手的并不多。
就比如說老秦,一年到頭辛辛苦苦,扣除必須上交的部分后,平均每人每月能分到的糧食大概也就是10-12斤,而且大部分是玉米和地瓜,白面和大米幾乎是奢侈品。
三年干旱時期,糧食收成不好。那會全村的人都急了,家家戶戶都開始省著點吃。秦家就把平時能吃兩頓的飯量減到了一頓半。而城里呢?
雖說他們也受影響,但至少每個月還有那么幾十斤糧票在手,餓不著。
這還不算,農村里的糧食分配還得看工分。你一年到頭干得多,分得就多;干得少,分得就少。老人和孩子,因為干不了活,分得就更少。
那會兒,老百姓們?yōu)榱硕喾贮c糧食,所有人幾乎天不亮就出門干活,晚上星星都掛半天了才回來。那種日子,想想都覺得心酸。
而這些都是這個時代農民的真實寫照。物資匱乏,生活條件艱苦,很多東西都得找人走后門才能搞到。
而農業(yè)戶口和非農業(yè)戶口之間的區(qū)別,就像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這時候,城市工廠的招聘廣告幾乎都明確標注“非農業(yè)戶口優(yōu)先”,或者干脆就是“僅限非農業(yè)戶口”。
城市的一些大工廠,比如鋼鐵廠、機械廠,每年的招聘名額極為有限,競爭激烈。
農業(yè)戶口的青年,即便成績優(yōu)異,也很難有機會。
老秦家的一個親戚,就參加了今年一個工廠的招工考試,結果考了全場第二,但最終因為是農業(yè)戶口而失去了這個寶貴的工作機會。
而那個工廠那今年只招了不到100人,參加考試的卻有上千人,可想而知競爭有多激烈。
農村的孩子生來就像被貼了個標簽:“農業(yè)戶口”,這就意味著,很多路對他們來說都是堵著的。
想進城里的工廠當個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