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在此之前,一場風暴如期席卷整個官場。
京城,小時雍坊,楊府。
這座宅子一度是山西幫的旗幟,吏部尚書的府邸,工部侍郎的官邸,只是此時此刻卻被國安署所圍。
“你們是什么人,這里是楊府!”管家看到涌進來的官兵,當即便是怒聲呵斥道。
刑部官員拿著一張緝拿令,顯得面無表情地道:“楊侍郎參與謀害皇上,我等奉命查封整座府邸緝拿楊大人回衙門受審!”
當刑部的官員跟隨管家進入楊俊民的房間之時,卻見楊俊民已經(jīng)懸梁自盡。
王府街,襄城伯府。
這里是百年老宅,襄城伯李承功的先祖李濬襲父職為燕山左護衛(wèi)副千戶,隨燕王朱棣起兵靖難,累升都指揮使,封襄城伯,祿千石。
“這里是襄城伯府,不是阿貓阿狗隨便能闖的!”管家看到闖進來的官兵,當即便是怒聲呵斥道。
國安署官員拿著一張緝拿令,顯得面無表情地道:“襄城伯涉嫌通敵叛國,我等奉命前來緝拿襄城伯回去受審!”
當國安署的官員隨著管家到達后宅的時候,李承功在倉皇而逃竟跌落到自己的小湖中,撈起之時已氣絕身亡。
王府街,英國公府。
“誰給你們的膽子竟敢闖英國公府,你們是活得不耐煩了嗎?”管家面對闖進來的官兵,當即怒不可遏地道。
兵部官員拿著一張緝拿令,顯得面無表情地道:“英國公涉嫌支助朱翊鈞造反,我等奉命前來緝拿英國公回去受審!”
當兵部的官員隨管家到國公府后宅遭到了反抗,卻不知英國公張元功從哪里拿得燧發(fā)槍,武將出身的兵部官員率先將其擊斃。
紫禁城,承禧宮。
“這里是太妃的居住之地,你們是要通通處死嗎?”管事女官看到,當即便是怒斥道。
都察院的官員拿出一張緝拿令,顯得面無表情地道:“李太妃嫌疑給朱翊鈞通風報信,我等奉命前來緝拿太妃!”
當都察院的官員進入李太妃的房間時,宮女突然嚎啕大哭,皇太妃李彩鳳選擇了服毒自盡。
……
雖然順王的叛亂沒有對這個王朝造成什么危害,但朝廷亦是展開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調(diào)查行動,凡是跟叛亂和謀害皇上有關聯(lián)的人員悉數(shù)緝拿。
除了一些人員在官員上門緝拿時畏罪自殺的外,有三十多位官員下獄,其中過半都被斬處了斬立決。
這個舉行其實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面臨華夏政治改變的深水區(qū),一些保守勢力難免還會蠢蠢欲動。
若是這個時候以林晧然為核心的朝廷還不拿出雷霆手段打擊這些居心叵測的官員,那么必定會助長一些人的氣焰。
有鑒于此,若是政治改革注定要流血的話,林晧然更愿意用這些野心家的的鮮血來洗掉華夏的腐氣。
成果亦是顯而易見,經(jīng)過這一場大清洗后,搞得那些頑固派變得人人自危,對林晧然更是畏之如虎。
京城,這個王朝乃至世界的權(quán)力中心。
隨著冬天來臨,雪花紛紛揚揚地灑在這座古城中,每家每戶的屋頂都變成了白色,那座金碧輝煌的紫禁城自然不例外。
文淵閣黑色琉璃瓦屋頂又鋪上了一層白雪,只是閣內(nèi)散著淡淡的檀香,里面經(jīng)營炭火的烘烤變得暖和。
張居正病逝于任上,陳以勤已經(jīng)告老還鄉(xiāng),而今的林晧然是名副其實的獨相,是這個帝國說一不二的主宰者。
身穿蟒袍的林晧然顯得更加的成熟,端坐在書桌前十年如一日般處理著全國大小事務,管理著這個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
只是國家的強盛卻是無法左右氣候,由于華夏即將進入小冰河期階段,致使今年全國各地的災情不斷。
二月,寧夏氣溫驟降,人畜凍傷無數(shù)。
三月,河南洛陽發(fā)生罕見大雪,冰雪凍傷全境苗稼。
四月,湖廣安陸雹災,屋舍毀數(shù)千家,人畜死傷無數(shù),稻谷遭毀不計。
五月,江西北部多府發(fā)生蝗災,境內(nèi)草木牛馬毛鬛皆盡,當?shù)仡w粒無收。
六月,廣東雷州遭臺風大水,徐聞城內(nèi)屋舍被毀十之六七,漁船毀壞不計。
七月,福建興化府復現(xiàn)大頭瘟疫,城中感染人數(shù)過半,死者十有七八。
……
這一項項天災已經(jīng)不是偶然,而將會是一種必然,華夏在此后的日子里會遭受到更多的氣候考驗。
這一茬茬一件件的災情出現(xiàn)在以往時期,必定會死傷無數(shù),甚至上演易子而食的慘況,但華夏早已經(jīng)今非昔比。
基于林晧然所倡導的“發(fā)展才是硬道理”指導思想,雖然華夏即將遭受更殘酷的氣候,但華夏同樣不斷地進步。
像江西北部多府的百姓顆粒無收,雖然造成當?shù)孛變r大漲,但隨著官府開倉賑災,米價當即見頂回落。
得益于工商稅收入的迅猛增收,現(xiàn)在地方官府的財務十分健康。
只要地方不是出現(xiàn)極度的持續(xù)災情,各級衙門完全不需要求助于朝廷,僅憑自身的財政便能自救。
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經(jīng)濟發(fā)展,百姓應對災害的能力同樣得到增強。
不說各家各戶都有余糧,很多百姓的積蓄都變得十分可觀,他們已經(jīng)具備獨立應對災情的經(jīng)濟能力。
在國家的層面上,林晧然亦是十分注重糧食安全問題。
得益百姓耕種的積極性得到提高,加上紅薯、土豆和玉米等高產(chǎn)作物的推廣,致使大明糧食產(chǎn)量在增加。
只是朝廷仍舊每年從暹羅、印度等地進口大量的糧食,且鼓勵百姓到美洲和澳大利亞等地開拓屬于華夏的農(nóng)場,從而更好地保證華夏的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