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閣</font>已啟用最新域名:<font color=red>ge001</font> ,請大家牢記最新域名并相互轉告,謝謝!</p>第九章折扇
又是厚道的4000字!
愣了下神,看了看林老頭,發(fā)現林老頭除了手上握著一把看起來品相相當不錯的折扇之外,再無他物,便知道這老頭故弄玄虛,所說的玩意兒便是手中這把折扇,便笑著說道:
“呵呵,林爺爺,您老是風流不減當年啊,如果換上黃袍馬褂,像乾隆皇帝一樣去江南走走,都不知道會迷倒多少江南老太太哦!”
“哈哈,墨白,說得好說得好!”老頭兒見李墨白打趣兒林老頭,笑著起哄道,“老林,你也是的,半截身子骨都入土了,怎么聊發(fā)少年狂,拿把折扇晃悠啊!咦,莫非你說的玩意兒就是這把折扇?”
“哈哈,我的老伙計啊,不服老不行吧,我看啊,估計在我一進來墨白就盯上我這把折扇嘍!”林老頭也不怪,頗有幾分得色地哈哈笑道。說著話將手上的折扇利落的一轉,將扇頭遞給了林墨白,“既然墨白早看出來了,就讓墨白先看吧,誰讓你老頭子老眼昏花呢!”折扇不是易碎品,倒也沒有瓷器那樣嬌貴,有那么多講究,直接遞過去也無妨。林老頭說話可是很講究,顯然得到這把折扇后,頗為下了一番功夫,一般人會把折扇說成‘柄’,但實際上折扇應說‘把’,只有團扇才會說‘柄’,因為折扇是把玩之物,團扇才有手柄。
“呃,爺爺您先吧!”接過折扇,李墨白很是恭敬的遞給了自家老頭子。林老頭擠兌老爺子,自己可不能在外人面前失禮,握在手里時感覺扇骨不錯,雖然心下著實好奇,這林老頭淘弄到誰的扇面了,顛顛的來獻寶,但古玩畢竟是一種文化不是,咱又不是那些附庸風雅的暴發(fā)戶只買貴的不買對的,既然帶一個古字,那傳統(tǒng)的禮儀尊卑絕不可失。
“哈哈,老東西,羨慕吧!”這林老頭的幾個兒子孫子沒有一個喜歡古玩的,被老頭引為憾事兒,老爺子卻是毫不留情地打擊道。接過折扇,也不撒開,老頭兒先是仔細地打量著扇骨,然后撒開折扇,仔細觀察扇面,期間還拿起放大鏡仔細的觀察扇頭的包漿、扇畫和落款印鑒。
折扇,是一種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韌紙或綾絹做扇面的能折疊的扇子,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雅士的最愛。用時須撒開,成半圓形,聚頭散尾。又名撒扇、掐扇、摺迭扇、摺疊扇、聚頭扇。折扇最早出現于公元五世紀的南北朝時代。《南齊書》上說:“褚淵以腰扇障曰”,這“腰扇”,據《通鑒注》上的解釋,“即折疊扇。”不過那時還不流行。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疊扇……展之廣尺三四,合之止兩指許”,市井有制,說明它已不是少數人專用的了,而是已經成為商品了,并且流行開來。
另一說折扇是一種舶來品,由曰本遣唐使作為進貢禮品送到中國。但個人以為,《南齊書》所載還是比較靠譜的,堂堂中華一把折扇還需要從當時還是半奴隸社會的小曰本引進,笑話耳!
約莫過了十分鐘,合上折扇,遞給了李墨白,笑瞇瞇地說道,“墨白,你看看,然后說叨說叨,要是說得好,還比較喜歡的話,就留下吧!”老頭兒宛若這折扇是自己的一般,旁若無人地考校起李墨白,也不看旁邊的林老頭,林老頭聽老頭子如此說也不惱,笑瞇瞇的,如同一尊彌勒佛。
“呵呵,這可是林爺爺的心愛之物,我可不敢奪林爺爺所愛啊!”接過折扇,聽老爺子如此說,雖然沒有看但心中已經篤定這是一件大開門的玩意兒,老頭子是在給自己抬轎子呢,畢竟古玩圈兒就這么大,從來都是口口相傳。
拿起折扇,仔細觀察了一番,竟然發(fā)現是一件難得地精品,也頗為震驚,難怪老頭兒上手就舍不得放下,“林爺爺,您這可是件難得一件的精品吶!九五十六方的淺刻平地留青雕古方頭玉竹骨折扇,扇骨是支慈庵大師雕刻的《青蓮圖》,扇畫是虎癡張善孖大師畫的《虎嘯圖》,好東西啊,我真的都想留下了,就是不知道林爺爺您是否肯割愛呢!”
李墨白不由大贊,所謂九五十六方指的是扇骨長九寸五分,大骨小骨合計十六檔,乃是清末民國時期的最流行的標準規(guī)格;淺刻平地留青雕是說扇骨的雕刻工藝,即將圖文留于竹皮(青)上,其余鏟去為底(地),圖文再以淺刻法,分出層次,從而具有深淡的墨色效果;古方頭是說扇頭的樣式,常見的扇頭樣式有直方、古方、魚尾、葫蘆、如意、和尚頭(圓頭)。
至于支慈庵大師,不得不先介紹下支慈庵大師的背景了。支慈庵大師則是近代最著名的竹刻大師,藝術造詣深厚,能書善畫,尤擅金石。以畫理刻竹,講意境,求情趣,熔書、畫、刻于一爐,刀工精致,謹嚴有法。竹刻畫面結構完整協(xié)調,刀法準確精細,善于運用竹片自然的“皮”、“青”,表現畫色的濃淡陰陽。雕刻手法有陰文淺刻、留青淺刻、淺浮雕和高浮雕等表現形式。
曰本入侵上海后,支慈庵刻“蒲塘清趣及蠶葉圖臂擱”,作品正面用留青法刻荷塘景色,荷花花瓣纖細輕薄,花蕊上有幼蜓點足,飄飄欲飛,荷葉翻卷舒展,葉面的筋脈紋理及高低起伏,狀寫入微。臂擱背面在竹簧上用淺浮雕手法刻“蠶葉圖”,桑葉上有數條銀蠶蠕動,葉面蝕孔累累,刻劃得惟妙惟肖。《竹人續(xù)錄》的作者、文物鑒賞家禇德彝題跋曰:“慈庵刻竹,今之希黃、松鄰也。此秘擱刻蠶葉圖,適強鄰來侵,郡縣皆遭殘焚。未逐鯨吞,先為蠶食,此畫為預兆矣。”評價不可謂不高,支慈庵刻這件臂擱,意在影射曰寇入侵,國土淪喪,民族危亡,憂國之情溢于刀鋒。
而虎癡張善孖,那就更是大大有名了,中國畫虎第一人,如果這樣說還不夠清晰的話,庸俗點說就是著名畫家張大千大師的二哥。張善孖善畫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尤精畫虎,他筆下之虎同前人畫虎頗有不同,前人畫虎多為臆測,著重虎威的表現,至于虎的形體結構則不免有失,而張善孖筆下猛虎,既不失虎的威猛,又富有人姓,含有一種溫情,同時結構準確,虎的特征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