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
這二十個字,是《詩經(jīng)?無衣》上的詩句。表現(xiàn)是團結(jié)一心、同仇敵愾的義憤,蔡邕雖是文官,但一生耿直不阿,心中浩然正氣長存,對于犯上作亂之事,向來嫉恨不已。
質(zhì)樸的書簡上,蔡邕正用狼毫筆寫下最后一個‘仇’字。這一字,當(dāng)真應(yīng)和了蔡邕心中此時的憤怒,所以下筆之時,他只覺心中感應(yīng)齊聚手腕,筆下堪堪游走龍蛇。
蔡邑除通經(jīng)史,善辭賦等文學(xué)外,還是一位書法大家,精于篆、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后世有“蔡邕書骨氣洞達(dá),爽爽有神力”的評價。此時精氣神一時齊聚,蔡邕隱約當(dāng)中有感應(yīng),那就是這二十個字,當(dāng)是他一生之中寫得最好的二十字。
可就在這個時候,蔡邕眼角瞥到那個憊懶的少公子又一次不請自來,臉上還帶著那么一絲怪異的微笑,立時讓蔡邕滿腔的義憤化為厭惡,已經(jīng)運到筆端的靈感也一掃而空,頓時沒有了寫下去的興趣。
“嘖嘖,蔡大家果不愧為儒林中人,竟在數(shù)萬虎狼之士的困囹下,仍潑墨揮筆。此等心志,當(dāng)真令侄兒佩服。”馬超端起蔡邕還未寫好的竹簡,口中不咸不淡的說著:“只是這二十個字,可是形容兵甲之士上陣前霍霍相惜之義。蔡大家此時寫下如此字詞,莫不是希冀董相國派兵援救”
“小兒倒是臉厚,老夫可不知自己何時有了你這樣一位犯上作亂的好侄兒......”在蔡邕眼中,馬騰亂賊,用計豪奪扶風(fēng)郡,視漢朝威嚴(yán)法度不顧,此等行徑,已是大逆不道。而更可惡的,就是眼前這個小賊,口中歪理邪說一堆,心中卻無半分忠君愛國之意,實在不可教也!
“犯上作亂蔡伯父似乎所言不差,可對于關(guān)東人士來說,蔡伯父侍奉的董相國,可更是禍亂朝廷、威逼少帝的逆賊。自古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蔡伯父又何必苦苦針對馬家”馬超撇了撇嘴,打算對蔡邕進行最后一次說服的努力。
可蔡邕根本不承認(rèn)這一點,事實上,史書上雖然記載了董卓的殘暴不仁,但一來董卓此時還真未到已經(jīng)目空一切、做出喪心病狂暴行的時候,二來董卓雖之前有廢立皇帝之舉,但之后他大力啟用黨錮人士,使得一些滯幽之士盡皆得到擢拔。所以,在蔡邕眼中,董卓雖偶有不端暨越之舉,但卻是有識人之明、戮力扶持漢朝的忠相。
馬超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沉淀,蔡邕也是能言善辯之士,一時間,真是王牌對上王牌,一番唇槍舌戰(zhàn)、你來我往,攪得這院落天翻地覆、草木含悲。室內(nèi)的蔡琰被院外的爭吵擾得已無心練琴,只得無奈的撫著額頭,哀嘆著‘他們倆怎么又開始了’之類的牢騷,出來勸架。
可無奈蔡琰目前只是一個十四歲的小丫頭,人小言卑。而馬超跟蔡邕此刻又在興頭上,哪能因為蔡琰的幾句話就歇了肝火無奈之下,蔡琰只能抱著琴,蹲在一旁,憑借著前幾次得出的經(jīng)驗,靜等著兩人聲嘶力竭后,再行勸導(dǎo)。
果然,最后兩人臉紅脖子粗,猶如兩只怒發(fā)沖冠、卻有力有不逮的斗雞,只剩下大眼對小眼,怒氣沖沖瞪著對方,似乎文斗極不過癮,要來一場武斗才能解恨一般。
“超哥哥,莊子有云‘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父親年事已高,心志已定,超哥哥何苦為顯其‘能’,而罔顧其‘為’也此非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之舉”鶯啼燕語的聲音從蔡琰的口中傳出,卻是沒去勸蔡邕,反而是向馬超說道。
雖說蔡邕此時還未及笄,但容顏極其嬌美,頭頂如云的青絲用白絹巾系成流水瀑布,襯著肌膚潔白細(xì)膩仿佛吹彈可破,雙頰可能因為嬌羞而略帶紅暈,卻在不知不覺當(dāng)中更增麗色,鑲彩邊的青布長裙裹住她那婀娜身姿,皓月一般的右手中,抱著一把古香古色的木琴。